新车测评 发表于 2021-2-4 09:49:44

【重磅】人民网三评“一刀切”,官媒首批“禁限行”!(附三评全文)

【一哥有话说】人民网是《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致力成为党的主张最专业的传播者,人民利益最坚强的捍卫者。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已帮助解决190多万项网民诉求,其中就有不少各地摩友对当地政府领导直言陈弊“禁限摩”,成为下情上达的重要渠道之一。  
  
  近日人民网连发三评“一刀切”,其中就提到“整治交通乱象,倘若有的地方对摩托车、电动车一味限制、禁行,群众无路可走的“一刀切”,如何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在我记忆当中,这是继2005年湖南师范大学学生陈树、戴彬和陈杏禁摩调研报告上书温总理,得到国家发改委书面回复(“禁摩令、禁微令的一些规定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是相悖的)之后,高层党网官媒首次表态否定“禁摩限电”,可谓意义重大!
  
  
  前几日,本号报道的反对禁摩留言入选(点击浏览:重要信号:反对禁摩留言入选国务院“网民这么说”!)已是可喜信号!这几日又连发三评,不但是重磅定调,更是砸向禁摩限电“一刀切”,让“一刀切”无路可走的重锤!对此,作为领受长达二三十年禁限摩的摩友,我们早就想说一句:苦切久矣!
  
  三评:
“一刀切”,治理需久久为功!人民网 今天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治理“一刀切”,也非一日之功。只有思想上重视、制度上完善、行动上持续,才能在久久为功中抓实抓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向不正之风“开刀”,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然而,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一刀切”现象更是作风之弊的外化,且病根未除、土壤还在。除作风之弊,破“一刀切”之障,需要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精准施策、靶向治疗。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试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倘若每个地方都立足自身搞“内循环”,地域主义、本土主义发展的“一刀切”,如何让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整治交通乱象,倘若有的地方对摩托车、电动车一味限制、禁行,群众无路可走的“一刀切”,如何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十四五”时期,大到改革发展,小到民生小事,都不可能简单到从“甲”或“乙”中二选一,而是科学有效的政策问题、审时度势的导向问题、落地有声的执行问题。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基层干部精神状态饱满、工作作风过硬,为攻坚克难提供坚强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摒弃“一刀切”,就是涤荡发展治理过程中的简单化思维、粗暴化方法、强硬式手段、官僚化风气。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健康的氛围、更加凝聚的人心,才能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这是治理“一刀切”的重要契机。治理方式上,要锤炼堪称精准的“一切刀”,坚守法治思维、树立正确政绩观、下好“绣花功夫”,治理中的“切刀”才会更精确、精细、精巧;机制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分类施策,原则问题、底线问题等方面,该“切一刀”时不容妥协,民生问题、群众利益等方面,该包容审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也不容武断;考核考评上,需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引导党员干部乃至全党担当尽责、干事创业。始终紧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根治“一刀切”的这根弦,多措并举、完善机制,真正为基层干部解开干事创业的“绳索”。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治理“一刀切”乱象,要从政治上看,坚决防止其滋生蔓延,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进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惟其如此,活力来自基层、力量来自人民的百年大党,才能风华正茂、永葆生机。二评:对“一刀切”,一刀切!人民网 昨天
走街串巷,“绑”!个案偶发,“封”!春节返乡,“停”!纵观近期几起疫情防控中出现的争议不难发现,个别地方在实践中信的还是“一字诀”,念的还是“懒字经”,行的还是“一刀切”,广为群众诟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越到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的情形越为复杂,承受的各方压力也越为巨大。基层很不容易,我们务须充分理解。看别人挑担子总是不吃力的。我们批评“一刀切”现象,就更不能“一刀切”地对基层予以指摘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指出,不顾客观条件的一刀切,看似积极向上,实则违背规律、急躁冒进,欲速则不达。以今年春节返乡来说,各地充分提醒、必要防控、严格流调,但极少数地方所谓的“严防死守”,让不少返乡人员直呼“看不懂”。有的曲解防疫规定,把“居家健康监测”等同于居家隔离,把“非必要不返乡”理解成“绝不能返乡”;有的盲目攀比,规定不分城市农村、风险高低,将核酸检测有效期缩短到3天。一把要求简单化、管理刻板化、惩罚严苛化的“刀”,把原本科学有效、实事求是的政策举措切走了形、切变了样,无用无效不说,甚至还添堵添乱,群众对此是有意见的。这里火刚灭、那里烟又起,“一刀切”何以屡禁难绝?毋庸讳言,有些人热衷于“一刀切”,是因为这个方法最“好用”,风险小、成本低,动脑最少、动手最少,见效最快。然而事实上,这些雷厉风行的做法,貌似“动真”、仿佛“碰硬”,实则“不愿、不会、不敢”,只能暴露出个别领导干部本领不足、素养不高、水平不行的毛病。把倡导性、引导性工作异化为强制性要求,表面看“有魄力”“力度大”,实际上与“不折不扣抓落实”相去甚远,跟“有力有序推进工作”更不搭边。看上去是在追求完美的行政目标,实则手段过于粗糙;看上去调查研究频繁,实则走形式、走过场多。“一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一些领导干部“三观”错位:权力观出现扭曲,政绩观有了偏差,事业观失去准绳。该实地调研、科学决策的时候,闭门“拍脑袋决策”,大搞“一言堂”;该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情况,满足于“知道了”“转发了”“安排了”,只求“不出事”。“横竖一刀切”,本质上切的是工作效果,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消耗了基层干部的精力。找准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对“一刀切”毫不妥协,全面检视、靶向纠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创造性执行”能力,下大气力整治这个顽症痼疾,就能让中央的大政方针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就能让干部群众保持实干担当的劲头,就能让政策举措取得落地开花的效果。事实已经表明,最需要“一刀切”的,恰恰是“一刀切”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一评:“一刀切”,群众深恶痛绝!人民网 前天
迎接环保督查,“先停再说”;落实转型升级,“一关了之”;倡导清洁取暖,“强制禁煤”;创建文明城市,“牌匾统一”……近期,“一刀切”的工作方式在个别地方和领域有所抬头,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引发舆论关注。这些举措往往打着“上面要求”的旗号,摆出一副政治正确的面貌,下面只能服从和接受。“看起来是感冒发烧,但根子在身体机理出了问题。”这种不求实际效果、只图完成任务、看上去雷厉风行的做法,实则没有吃透上级政策。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实际情况,不管客观条件,一律采取程式化、机械化、简单化的工作做法,往往与政策初心相违背。不仅会妨碍政策落地,让政策执行打了折扣,还会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不仅会挫伤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党的形象、透支政府公信力。措施明明可以更加精准,却完全不管不顾现实问题;上级明明一再要求“扛起责任”,却“无责任转发”,把转发当落实;明明可以多一些人性化考量,却为推卸责任,故意设置重重关卡……如此做法,谈何担当作为?谈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谈何创造性贯彻落实?说到底,还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懒政、惰政、怠政、庸政的表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那些打着“政治正确”名义的一关了之、一封了之、一停了之,恰恰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它们不仅有名无实,还会让工作变味,危害严重,贻害无穷。那些不顾“三七二十一”的“一刀切”,切掉的是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切掉的是政策的严肃和权威,切掉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认同度。其结果必然是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长此以往,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使我们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一刀切”的做法,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整治“一刀切”的现象,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危害,还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找到其发生的根源所在,把问题分析得更细一些、更充分一些,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我们必须时刻警醒,决不能让看上去很“忠”、很“严”、很“好”的“一刀切”做法损害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小-绵-羊 发表于 2021-2-4 10:03:50

上海表示没禁啊 我只是限而已啊

coolcooltiger 发表于 2021-2-4 10:07:24

稿子发布以后:呼,任务完成,下班~{:6_688:}

外环线 发表于 2021-2-4 10:26:40

上面最好大家出门都开4轮,就是要搞得没地方停车让你们违停,然后就有收入了https://wap.591moto.com/public/emotion/face_044.png

motofeng 发表于 2021-2-4 11:42:55

要管的是人而不是某一种交通工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该管的是人!该管的是人!该管的是人!如果领导只会做应咽废食的决策,那么你的位置请让开!不要占着毛坑不拉屎!

nomewan 发表于 2021-2-4 12:22:22

然并卵,这种口号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到最后也没看到解决啥问题,禁的还是禁,限的还是限,除非中央出台法律,明确地方禁限摩作废,否则说得难听点,谁鸟你呢

威四 发表于 2021-2-4 12:51:16

人民网,你别光发文章,你倒是发牌照呀。。

takulak 发表于 2021-2-4 15:22:04

有毛用。只要出现几起不遵守交规而发生的交通事故,或者以摩托为作案工具的刑事案件,就可以全盘否定。

ACE93 发表于 2021-2-4 15:40:48

有问题找出问题的个体,而不是群体一刀切

tianxiaode 发表于 2021-2-4 16:28:22

官老爷们说这个问题正在研究中……没研究好的时候还是禁限https://wap.591moto.com/public/emotion/face_002.png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重磅】人民网三评“一刀切”,官媒首批“禁限行”!(附三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