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airshc 发表于 2020-12-30 14:28:28

很逼,没有格。

jefforce 发表于 2020-12-30 14:54:20

蝉者 发表于 2020-12-30 10:59
旗袍一开始诞生的时候。就是某些特殊行业穿的。。。。如果说错。请勿喷。
社会背景
民国旗袍风行的原因,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子穿长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汉族女性自汉代后,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袍服几乎成为男性的专利。女性穿“两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被视为封建礼教迫害歧视女性罪证的《女儿经》中就写到:
“为葚事 两截衣 女人不与丈夫齐
百凡事体须卑顺 不得司晨啼母鸡 ”
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国家饱受列强侵略和军阀战争之苦,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时爆发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以年轻人为参与主体的社会运动,为当时女性寻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权利提供了巨大推动力。有许多学者在研究旗袍的缘起时,也是站在当时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比如吴昊的著作《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 一书。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还有WESSIELING 。
张爱玲女士就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这种观点:“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 ”。
辛亥革命前夕的许多积极参与革命团体的青年女性也喜穿长袍,周亚卫在《光复会见闻杂忆》中回忆1907年秋瑾的装束:“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给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
所谓女子为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穿男子长袍之风气,并没有随着革命的胜利而结束。1920年《民国日报》刊登朱荣泉写给楚伦先生的信,讨论女子着长衫的文章——“女子着长衫的好处 ”,“长衫”最初是广东一带对男子长袍的称呼,可见当时上海地区女子着长衫者已经不罕见。
经过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女子放足、剪发运动,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北京的报纸载文:“如今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将来的男女装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不仅北京如此,“在广州通衡大道之中,其穿长衫之女界,触目皆是。……而无论贫富贵贱之家,若系女界之年少者,一若非具备一长衫,即不足以壮观瞻 。"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年轻女性着男子长袍已是成为一种风气,但是在当时舆论之中并没有太多的鼓励,反而批评者不少。到了后来,北伐胜利之后,旗袍便己经完全恢复了女性的气质,很少再能见到服男子长袍的女性了。

jefforce 发表于 2020-12-30 14:58:17

蝉者 发表于 2020-12-30 10:59
旗袍一开始诞生的时候。就是某些特殊行业穿的。。。。如果说错。请勿喷。

民国旗袍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说明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
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
二十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旗袍的样式很多,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菟爷 发表于 2020-12-30 15:09:18

我楼上有个百度百科https://wap.591moto.com/public/emotion/face_010.png

红烧肉 发表于 2020-12-30 21:05:59

蝉者 发表于 2020-12-30 10:59
旗袍一开始诞生的时候。就是某些特殊行业穿的。。。。如果说错。请勿喷。

旗人之袍

yongjian_s 发表于 2020-12-30 21:25:54

图二以为进错片场了https://wap.591moto.com/public/emotion/face_002.png

Lugi 发表于 2020-12-30 21:39:48

这几个姑娘相貌真的谈不上什么逼格

哆哆哆 发表于 2020-12-30 21:41:39

高在哪里?

蝉者 发表于 2020-12-30 21:57:13

红烧肉 发表于 2020-12-30 21:05
旗人之袍

后面改良得。正宗的可不是这样。

蝉者 发表于 2020-12-30 21:59:20

jefforce 发表于 2020-12-30 14:54
社会背景
民国旗袍风行的原因,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子穿长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汉族女性自汉代后,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袍服几乎成为男性的专利。女性穿“两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被视为封建礼教迫害歧视女性罪证的《女儿经》中就写到:
“为葚事 两截衣 女人不与丈夫齐
百凡事体须卑顺 不得司晨啼母鸡   ”
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国家饱受列强侵略和军阀战争之苦,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时爆发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以年轻人为参与主体的社会运动,为当时女性寻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权利提供了巨大推动力。有许多学者在研究旗袍的缘起时,也是站在当时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比如吴昊的著作《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   一书。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还有WESSIELING   。
张爱玲女士就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这种观点:“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   ”。
辛亥革命前夕的许多积极参与革命团体的青年女性也喜穿长袍,周亚卫在《光复会见闻杂忆》中回忆1907年秋瑾的装束:“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给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
所谓女子为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穿男子长袍之风气,并没有随着革命的胜利而结束。1920年《民国日报》刊登朱荣泉写给楚伦先生的信,讨论女子着长衫的文章——“女子着长衫的好处   ”,“长衫”最初是广东一带对男子长袍的称呼,可见当时上海地区女子着长衫者已经不罕见。
经过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女子放足、剪发运动,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北京的报纸载文:“如今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将来的男女装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不仅北京如此,“在广州通衡大道之中,其穿长衫之女界,触目皆是。……而无论贫富贵贱之家,若系女界之年少者,一若非具备一长衫,即不足以壮观瞻   。"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年轻女性着男子长袍已是成为一种风气,但是在当时舆论之中并没有太多的鼓励,反而批评者不少。到了后来,北伐胜利之后,旗袍便己经完全恢复了女性的气质,很少再能见到服男子长袍的女性了。

一言以蔽之,所谓唐装旗袍,都是剃发易服下找不到本民族自己的服饰下的产物。。。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凯旋年会逼格真心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