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骑摩托车?看完这篇内心独白我很平静
看完这篇内心独白,我没有联想到摩托车带来的激情,也没有飙升的肾上腺,我的内心非常平静,而我非常想与大家推荐这篇文章,他让我感受到了真实。首先感谢张元栋先生投稿,以下内容为投稿原文,未作删减:
当我看到这个征稿邀约时,刻意让自己干笑了1.5秒。
几年前,不才有幸看了一支Made in USA的纪录片,叫做《Why we ride》,甚为感动,所以我尝试去揣测这命题是抄袭还是致敬经典,又或者斯人根本没有看过这支片子。
请相信我并无对活动发起人的讨伐之意图,牛摩网为所有信众,在举国禁摩的恶劣环境里拼奋力呐喊是值得称颂的。
然而,我讲这些废话又与命题有哪样子关系呢?
准确的说,我没多喜欢骑车,而只是个出身平面设计的机械迷。比起穿着奇装异服去排队炸街,我更喜欢倒废品回收站串门,去偶遇个落魄的老炮儿,然后把她请到我的车库,工作之余去品味她的迷人之处,慢慢解除她被油渍、锈迹封印的性感。在那里,80年代初的白金点火的CG125,再后来的白金点火的三阳史地田铁,90年代的两冲大路易,再后来的本田自由50,当这些东西在我有限的维修知识下再次“突突突”时,我觉得内心的各种向往以非语言的方式被表达了。
图片来自网络
用CG125告诉周遭,我很纯粹;用大路易告诉朋友,我对美的检视就像大路易的外观一样,每一根线条都恰到好处,既不多也不少,既不刻板也不浮夸。衣品高者自然是用衣着搭配表达自己,画家用画说话,书法家用笔峰,而我,什么都不是,只好用我喜欢的摩托车。所以作为一个不足道的设计师和机车迷,对山寨的和拙劣设计之态度,与洁身自好者对恶习的一样固执。
既然是机械迷,保时捷911,拉达的Niva,马自达用的沃克尔转子发动机,世间多的是经典,更有数不尽的奇巧设计,何苦钟爱皮包骨的摩托车呢?当说清楚这个,便也才证实咱家和摩托车的故事,才扣的上考官的题目。
但凡是个凡胎的,必有好恶,兼爱万物者除非都是圣人先贤,却也食不得人间烟火。我既有喜爱的,是相对于我憎恶的世间种种。干脆说吧,实在瞧不上那孔老爷子,想必这口气,不知道有多少谦谦君子吹胡子瞪眼,约咱家干架,无球所谓,接着来,我瞧不上那些纷繁复杂的俗礼,看似客气,背后无不包藏着功利之心,企图之心。坦白说,我有社交恐惧症,既不吸烟也不喝酒,可以交心的朋友不过一两个。作为设计,我又有些执拗,藐视权威,藐视那些高等学府、科班出身,藐视读死书照本宣科的伪设计权威,藐视满是匠气却无灵气的设计。请务必相信我并不是因出身卑微而有的阶级意识,也非身为屁民而刻意不好接近,是真的以怀有良知而自觉高贵。因此拿汽车来说,拥有动力系统、安全系统、私服系统、娱乐系统等等复杂庞大的系统支持,应有的一个没落下,活脱脱的像一个铜臭味十足的权贵主导的社会体系,与我这号人的价值取向大大的不同。摩托车不同,简单明了,诚如骑着驴子归隐的老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骑行便是庄子说的逍遥游了,好不潇洒。所以人车合一,我喜爱摩托车是因为我的价值认同,作为权威的对立面,我非常不完美,但很真实,有人味,我可有很多个标签,反现代者,弱势群体,反权威者,反拜金主义,反媚俗,可能这些我都能靠上点,但我最喜欢的是——不合作者。
美国摩托车纪录片《Why we ride》,中文译名为:我们的骑迹
最后,回到我看过的《Why we ride》里面各种真诚,最打动我的是里面说到的一句话,大致是这么说的:“当我们在骑行中偶遇一个陌生的骑士,只需要一个微笑,你即拥有了剩下300公里的旅伴”。这无间的感觉,完全不需要言语的交流,也知道是同道人。我也喜欢骑车,只是没有那么喜欢而已,但在共同喜欢摩托车的圈子里可以找到一样价值取向的朋友,这在其他的空间里就不容易。我很喜欢这感觉,彼此认同,又相对独立。我认识这样一位老哥,对机车的痴迷尤甚于我,老婆不堪他整日痴迷于摩托车的世界,终离他而去。玩车把老婆都玩丢的是我闻所未闻的,但不要因此诋毁他,在我看来,他与前妻不过是没有一样的价值观而分手,并不代表什么,你足可以在他为自己的幼女改装一台专属坐骑中感受到爱的深切。我们偶尔交流,他最欣喜的邀好友造访他4个装满经典摩托部品的车库,以及那些如今难得一见的经典车款,甚至他寓所的装潢材料也多来自摩托车部件,譬如GL450发动机做支撑的茶几之类,所以,有些神一样的存在,总是让我们难望其项背,而另一类被奉为圭臬的圣贤在我这里,竟又与狗屎无异。
我喜欢台湾,并非旖丽的风光,而是因为满坑满谷的摩托车,人家游台湾回来带特产,我回来背了两只cb110的老式排气管;我喜欢日本,不是因为红粉红粉的风俗店,而是那些美轮美奂的摩托车,人家去泡温泉,我却去了本田的总部。因为摩托车,我始终保持独立人格,始终保持辨别是非之能,始终保持愤怒,始终拒绝被同化,无论我有多少性格投射在摩托车上的辩解,层层包裹伪装之下,其实都一个很深很深很深的向往——自由。
来源:网络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