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企转身 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天山下,重庆隆鑫无人机正在对棉花地实施作业。王正坤 摄
1994年2月18日,《重庆日报》刊发报道《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核心提示
在全球并购多家通航企业,拥有68架飞机,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上飞机运营商——这家企业,名叫宗申。
宗申不是那家为重庆人所熟知的摩托车制造企业吗?是,也不是。
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从摩托车起家的宗申,已经成长为囊括动力机械、金融、生物工程、矿业、工业物联网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控股集团。
和宗申一样,力帆、隆鑫、鑫源等一众重庆摩企,经过多元扩张、融合发展,均已实现华丽变身,有的资产总额高达千亿元。在重庆摩企超过20年的转型发展中,重庆日报始终以敏锐的笔触,记录行进中的历史,为重庆产业经济的发展摇旗呐喊。
从红极一时到盛极而衰
摩企为啥要转型?先来看看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
1991年冬,怀揣从书刊行业淘来的第一桶金,尹明善创办了重庆轰达车辆研究所。在此过程中,尹明善还卖过油漆、种过花,试图做餐饮,但都无功而返。
左宗申给试图进军摩托车制造业的民营企业送来一副“解药”——做摩托车发动机。彼时,左宗申在巴南炒油场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他想,如果去生产摩托车发动机,一定更赚钱。
当时,在嘉陵、建设等摩托车整车企业的带动下,重庆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摩托车产业集群,各类配套企业有上百家。善于营销的尹明善从这些配套厂商手里拿货,交给擅长技术的左宗申,做一些“微创新”后即投入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利润率最高时可达100%以上。
几个月后,尝到甜头的左宗申在巴南创办自己的工厂,生产摩托车发动机。尹明善则在摩托车发动机上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到1994年初,轰达车辆研究所研制开发出了“轰达牌”摩托车发动机系列产品。同时,轰达车辆研究所还通过类似于代工的方式,卖了70辆摩托车整车到阿根廷,实现了重庆摩托的首次出口。
“轰达这朵玫瑰静悄悄地在山城开放了。但愿它在山城怒放,在全国飘香。”当年2月18日,《重庆日报》刊发《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一文,作了如此评价。
1997年前后,尹明善的“力帆”获得工信部颁发的资质,左宗申和重庆摩托车另一大腕——隆鑫,也都通过不同方式推出了自己的整车品牌,重庆民营摩托“老三家”的格局由此奠定。受此引领和带动,一批重庆摩托品牌相继闯入市场。
力帆集团顾问曾爱兵举例说,从三轮车起家的鑫源,转型做技术含量更高的两轮摩托车时,在力帆采购发动机,并在尹明善的撮合下,从外地收购了鑫源这一品牌。新感觉摩托车的生产商,即今天的东风小康,不仅从力帆采购发动机,还获得了力帆转让的“新感觉”商标。
持续扩大的国内需求,加上方兴未艾的出口市场,让重庆摩企红极一时。曾爱兵回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到本世纪初,重庆摩托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榜首,2002年达到顶峰,产销量占国内市场的2/3,占出口市场的1/2。1997年,重庆摩企进军越南,3年内占据其80%市场。
不过,2003年,越南对中国摩托车“关门”,加上国内多地“禁摩”,重庆摩托车产业急转直下,当年即出现全行业亏损。此后十余年,再也未能扭转颓势。
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的《重庆摩托车咨询报告》显示,2015年,广东取代重庆,成为中国最大的摩托车出口基地;2014年至2016年,全国摩托车出口十强企业,重庆从6席缩减为4席。
以汽车、微耕机实现二次崛起
摩托车产业盛极而衰,不过重庆摩企早有“预案”。
“两轮变四轮”,是重庆摩企整车企业产品升级的代表性做法。比如力帆,2003年收购重庆北泉汽车起,力帆进军整车、新能源车等产业。仅以俄罗斯市场为例,力帆的销量多年位居中国品牌之首。同样,鑫源公司先与沈阳金杯合作生产面包车,后来从国外收购品牌,开发出斯威汽车;东风小康的前身为渝安公司,从摩托车减震器起家,再生产新感觉牌摩托,此后和东风汽车合作,推出东风小康牌面包车、越野车等多款车型。
重庆摩企的配套企业,则选择了另一种提档升级的产品——小型农耕机。目前,全国每10台微耕机中,有7台是“重庆造”;每5台出口的内燃机动力微耕机,有4台产自重庆。
市农委农机综合处副处长刘明认为,重庆摩企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低潮后,借助产品转型实现二次崛起,已经打造出“重庆微耕机”这一响当当的区域企业集合品牌。
重庆摩企通过转型,不但集体走出困境,还再次创造了全国第一。2017年7月4日,《重庆日报》刊发《重庆微耕机崛起,源于摩帮痛的领悟》,对重庆摩企的转型故事进行报道,再次提醒重庆民营经济界:紧跟市场随时调整步伐,才是保持长久市场竞争力的“王道”。
利用资本进行多元化拓展
在推动主营的制造业提档升级的同时,重庆摩企开始了多元化经营。
2010年,力帆以11亿元的价格,将位于江北嘴核心区的江北城组团B19商业金融用地地块收入囊中。这是力帆首次通过招拍挂形式获取土地,也意味着力帆已经正式进军房地产业。金融业方面,继参股地方银行和出资组建蓝洋金融集团后,2013年7月,力帆财务公司筹建批复,这是重庆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设立的财务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亿元。
重庆摩企另一大腕隆鑫,在多元化拓展的道路上更是快马加鞭。2002年,隆鑫进军房地产业,此后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一度在重庆房地产业位居前四。2004年,隆鑫发起成立瀚华担保。目前,瀚华担保综合实力、网络布局和业务规模均位居全国民营担保企业首位。
2015年,隆鑫通过其控股的渝商集团收购混合金属再生企业齐合天地后,事隔两年再度出马,又通过齐合天地收购全球金属再生行业巨头德国舒尔茨,一番资本的长袖善舞后,隆鑫在绿色能源领域迈出了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把多元业务拓展至国际市场,在重庆摩企中还有不少,例如鑫源。2014年,鑫源全资收购意大利斯威品牌,同时在意大利米兰成立SWM斯威汽车设计中心。2016年7月27日,斯威汽车品牌在国内发布。此后,鑫源从宝马聘请质量顾问,从丰田和奥迪引入设计师,内外兼修,斯威汽车很快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一支劲旅。
2016年8月,民营银行常态化设立后,全国第一家、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家获准批筹的民营银行——富民银行,在重庆挂牌成立。重庆日报注意到,在后者的股东构成中,隆鑫控股的瀚华排名第一,宗申排名第二。
从“重庆制造”到“重庆智造”
重庆,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
早在十九世纪末,重庆就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近代工业最早兴起的城市,工业产品也由火柴逐步扩展到棉织、玻璃、采矿、航运、电灯等行业。据市工商联原秘书长张均陶统计,1890年-1919年,重庆有民营工矿企业52家,占当时全川的一半左右。
而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重庆的工矿企业已增至1690家,工业职工超过10万人。这一时期的重庆,是中国后方唯一有着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区。
而到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启动后,重庆由于自身较强的工业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成为了重庆工业转型的标志性产品之一。1979年8月,重庆嘉陵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当年国庆,5辆嘉陵CJ50型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绕场骑行,引起极大轰动。此后10多年里,重庆建设、望江等国企,以及力帆、宗申、隆鑫等民企,相继进入摩托车行业。重庆摩托车产业红极一时,摩托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榜首。
随后,以重庆三大民营摩企——力帆、宗申、隆鑫为代表的转型升级,则成为整个“重庆制造”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自此,汽车和笔电成为重庆工业转型的又一标志性产品。目前,重庆汽车和笔电的产值分别达到6000亿元左右,成为重庆工业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现如今,“重庆制造”更是向着“重庆智造”的方向前进。
重庆着力培养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规划,到2020年,重庆制造业规模要迈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30%,预计2025年建成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
2018年起,重庆大力实施“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在“八项行动计划”中,排在首位的是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这也是重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今年8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渝召开。
重庆正推动一大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相关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2.7%、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1.8%、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2.5%、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8.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谓“双丰收”。
按照计划,到2020年,重庆将力争建成7个智慧园区、20个智能工厂、200个数字化车间和2000条数字化生产线。预计2020年重庆智能产业产值可达7500亿元,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
(编辑:纹章)
来源:网络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