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测评 发表于 2018-7-23 12:17:15

摩托车的改革“加速度”

http://www.chmotor.cn/uploads/image/e4eb99b86d0687da0998a5f2a49853fe.jpg
  1991年7月,中国最大合资企业之一,上海——易初摩托车总装流水线。
http://www.chmotor.cn/uploads/image/476a0f6d37e1c9b061dff3d4767951cf.jpg
  1984年,北京光明楼车务科摩托车考场,考取摩托车驾照。本版图片/视觉中国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开始丢掉自行车,骑上了更加省时省力的摩托车。
  如今开着汽车很平常,但在改革开放初拥有一辆摩托车却有着很不一般的体验。“物以稀为贵,那时候摩托车还是个稀罕物件,骑得起摩托车的人还不多。”1997年,37岁的张卫林买到了人生中第一台摩托车,一部价值9000多块钱的金城铃木,“蓝色的金属外壳特别显眼,我每个工作日都骑着它上下班,戴着大红头盔,显得特别气派。”
  中国摩托车工业的起步是改革开放后,在“军民结合”的方针指引下,军工企业开始开发民用摩托车。随后,1979年9月,中国嘉陵集团第一辆“嘉陵”摩托车组装成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不断进入摩托车市场,摩托车行业迅速发展。然而,1985年,一纸限摩令出台后,近180个城市先后禁摩、限摩。再到汽车逐步实现量产,电动车跑满大街,交通方式变得多元化,摩托车不再是“新鲜物件”,其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新时代的摩托车已开启娱乐模式,价格昂贵的重型机车成为“新贵”,多家摩托车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哈雷、宝马等老牌进口摩托车再一次成为身份的象征。
  曾是年轻自由和身份的象征
  摩托车曾经风靡一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一辆。作为当时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便利。并且,价格不菲的摩托车也曾是身份的象征。
  1997年,37岁的张卫林买到了人生中第一台摩托车,一部价值9000多块钱的金城铃木,“物以稀为贵,那时候摩托车还是个稀罕物件,骑得起摩托车的人还不多,毕竟买摩托车也很贵,9000块钱相当于一个工人家庭近一年的收入了。那辆金城铃木蓝色的金属外壳特别显眼,我每个工作日都骑着它上下班,戴着大红头盔,显得特别气派。”张卫林告诉新京报记者。
  20世纪90年代末,摩托车对于还在上中学的李美来说,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那时候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大几千块钱一辆的摩托车不仅仅是“炫富”的工具,还担负着重要的交通功能。
  李美告诉新京报记者,“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离家比较远,有十几公里,每周返校的时候都是家长骑车送我们。大概2000年的时候我堂哥买了一辆摩托车,后来这个车就成了我跟与我同龄的侄儿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周往返五公里之外的学校,只要堂哥有时间就会骑车送我们。”除此之外,那个年头摩托车也是走亲串戚的重要交通工具,很多人上下班也都是骑摩托车。
  青春的气息也伴随着摩托车的奔驰,印在了那个年头少男少女的脸上。“那时候中学毕业,班里很流行男生骑摩托车带着女生三五成群背着家长出去玩。”李美回忆说,“那个时候,骑着摩托车在乡间兜风,比现在坐飞机坐火车旅行要好玩多了。是一种年轻自由的象征。”
  摩托车的发展,在方便大家的同时,还造富了一批早期的摩托车经销商。不少人抓住机会,靠卖摩托车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李美告诉新京报记者,“大概在90年代,村里开始相继有人家购入摩托车,我表姐夫也因为开了一个宗申摩托车店赚了不少钱,慢慢店铺开到了县城,越开越大,不仅仅是卖车,还新增了摩托车维修服务,生意很是红火。”
  后来,随着公共交通越来越便利,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交通方式逐渐多元化,摩托车产业受到重大的打击,不少摩托车产业链上的人也都在“捞”了一笔之后转行其他的产业。“我表姐夫就关了摩托车店转去做室内装潢生意,但是他的第一桶金就来自摩托车销售。”李美说。
  张卫林告诉新京报记者,由于2004年他家里买了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摩托车也就弃置不用了,“一直被扔在储物间里,前两天才180块钱当废铁卖了。”
  (编辑:纹章)

来源:网络转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摩托车的改革“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