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摄影师的摩友不是好车手(1)
不想当摄影师的摩友不是好车手(1)玩了二十年摄影,也骑了二十年摩托车,摄影动手,摩托动腿,sorry,这样表达好象不对、不准确,摄影是又动手,又动腿,又烧脑,摩托是又动手,又动腿,同样也烧脑。这样看起来貌似摄影和摩托之间共通的地方还真不少。
近日突发奇想,联想到近两年摩托车圈内大量的“喷子”等现象,捉笔下刀,胡乱说上几句。
在摄影圈,关于“不同见解”和各种“喷”有一些说法,大概有个几十条吧,下面对应这些“有趣”的说法,一对一地谈谈摩托圈(以下简称“摩托”)的现象,纯粹以娱乐为主。
摄影:
1、新手个人见解发表很多,但都是别人说过很多次的。高手见解发表很少,但都是自己体悟的。
摩托:
这个圈里有大量的新手,但新手不一定会承认自己是“新手”,因为这是个互联网时代,“新”与“旧”和“老”的概念越来模糊,互联网的发达解决了很多以前新手很难不通过实际把玩摩托车得到的许多咨询和经验,至少是理论上的知识和经验。互联网甚至可以轻易“成就”一个可能只是会把摩托车骑得走的人成为一个“非著名”键盘党,甚至是键盘党的“党魁”。
而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身边的很多真心是有骑行经验和对摩托车有一定体会和见解的车友,普遍仅仅是把他人的经验和文字当成一个辅助手段来精进自己的摩托之旅,正如有时候和许多朋友谈到“弯道圣经”之类恨不得写成书都要上千页的话题时,我一般只想说五点:
(1)请减速;
(2)请降挡;
(3)看对向;
(4)取外道;
(5)慎刹车。
好了,此外应该有掌声?
NO,如果你不自己多实践和体验,听他说,听我说,然并卵用。
摄影:
2、新手向外求,求指点,求教程,求软件,求下载,求链接,高手向内求自己。
摩托:
以安全驾驶为例,新手可以方便地在网上找到一堆安全骑行教程,大咖经验访谈等等,数不胜数。但花在自己身上的实际操作时间真的很少,尤其是一些骑高档好车,大排车的车友,一年下来可能骑行的时间一个月不到,加上现在汽车越来越进入千家万户,使用率可能远远超过摩托车。有句玩笑话调侃个别车友骑车的状态是:“我只在两种情况下不骑车,那就是:天冷不骑,天热不骑;刮风不骑,下雨不骑。”反正一句话:各种不骑。甚至我见过我身边一些好友,对着自己那台排量上500,甚至上1000的车,当清洁工的时间都比他骑车的时间长,随时见到他的摩托车都是那么程亮程亮的,每次都担心苍蝇在上面行走会打滑的,这样如何谈安全驾驶经验的积累和增长?尤其是有些车友的进口大排车平时直接放在4S店,稍微要跑远一点的地方也都是拖车拉上,到了目的地再卸下来骑一段。当然这种玩车的方式也没有错,无可厚非,其中许多这样玩大排的车友其实本人已经具备多年的骑行经验,只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和生活状态下选择了阶段性的不同骑行风格。我这里只是随便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说明:骑,对一个车手“精进”的重要性。
勿喷!
摄影:
3、新手取得一点小进步就会把自己的当高手,高手走得越远越把自己当新手。
摩托:
记得当年我在摩托车厂上班的时候,占着公司生产越野摩托车和有自己内部的越野车赛车场的优势,恨不得天天穿上装备下场地,各种飞,各种跳,围观吃瓜群众一点儿小小的喝彩也会让自己有一种继续增加动作难度的冲动和欲望。但随着“摔”的次数增加,受伤的次数增加,以及越来越接触和了解圈内更多真正大咖级的越野摩托车手的“辛酸”,甚至“惨痛”的骑行经历(我一好哥们儿“职业超导”,NO,现在已经改名叫“职业超导导”了,骑越野车的技术,反正我这辈子是放弃超越他了,没机会了,可你了解他才知道,他其实身上只有一种伤,那就是“全身是伤”)。心开始变得越来越“静”,对自己的每一点点自己认为所谓的“进步”越来越看淡,只要不是专业从事竞技运动的人,安全、开心、平和、分享、享受骑行的过程方显更有价值和营养,毕竟骑行是一种个人体验和享受,不仅自己要享受,更要考虑家人的感受,尽量不要给家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久病床前无孝子”,谁愿意出个事故让老婆和家人照顾你半年、一年,甚至终身呢?君不见市区炸街,随意翘头的2B青年演绎的一个个悲剧吗?
我认识的“晕倒”兄弟,号称安全骑行五十万公里,我想,不断把自己当新手的心态一定是支撑他不断安全骑行越来越远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如果一个骑者永远把自己当新手,不仅仅是在安全上有收获和益处,更会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和姿度得到更多的知识,以及别人的分享和帮助。
摄影:
4、新手不断学规则,这样拍不对,那样拍不对,高手不断忘记规则,这样拍也行,那样拍也行。
摩托:
与前面谈到的一样,初级阶段的理论学习,同行参考确实重要,也必不可少。但随着年龄和实作经验的增加,驾驶摩托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自如操控,本能和非条件反射地操作会慢慢全面熔入整个骑行过程。“理论—实践—总结—实践—理论—实践……”貌似还真的是人生很多方面殊途同归的不二法门。
摄影:
5、新手看作品想得少说得多,高手看作品想得多,说得少或者沉默。
摩托:
近几年网上“喷”风胜行,喷,各种喷。工厂出大排了,喷:“质量不行,仿这家仿那家”,工厂出小排了,喷:“不思进取,每年就这些老白干”,反正一句话:喷,才是王道,不喷,简直对不起互联网,对不起自己刚买的全金属键盘。
世界很大,“蛇有蛇道、虾有虾道”,“存在即是合理”,“有需求才是工厂存在的唯一理由”……等等,诸如此类的“至理名言”、“心灵鸡汤”满大街都是,我们暂且不论这些“名言”和“鸡汤”的社会合理性、历史合理性、心理学合理性。但我们至少可以在现在这个人类有史以来真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多选择一下:“多看,少说;多想,少喷”。
这样会不会于人有益,于己有利呢?看一看,让子弹飞一会儿,是不是更好一些?
摄影:
6、新手多贬,高手多褒。
摩托:
大量的心灵鸡汤提倡和宣扬构建和谐社会,注重内心修养,对人对社会,甚至对这个世界多一些包容和体谅,甚至对身边的人和事多一些鼓励和正能量。
毕竟,世间万物“不完美”才是常态,“有缺陷”才是常态,“做不好”才是常态,产品和人一样,不断精进才是常态。
所以对好多行业内推出的各种新产品,新车型,不管好与不好,我们多一些包容和鼓励。再者说,好与不好本就没统一标准,地平线好不好?我个人觉得真心不好,送给我我也不会骑,但有人觉得好,也许觉得便宜,也许觉得在装酷装B的道路上过渡一下也蛮好的。
Who know?
Who care?
又有人说了“这款车仿的某某国外品牌”,“那款车仿的某某国外品牌”,这样不利于民族和国家的成长和进步。老天,哥儿几个操心也操得也太那个……,国家工商局、工信部正规生产和销售资质,国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正规上牌,哥儿几个替国家和民族操心得太多了,多辛苦呀,洗洗睡吧!
日本的摩托车能有今天,不是靠开始的“仿”?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基础,不是靠“仿”?当然这里我可不是鼓励仿,就事论事,说说这个道理,要不然照喷子们这样喷下去,我都觉得众泰应该被关厂了,你们的众泰款卡宴、途观......等等,也太那个什么了......。
摄影:
7、新手多问,高手多想。
摩托:
这一点和前面一样,不多废话了。不过,在自己确实想不明白的时候,多问,其实也是一种好习惯。
不怕你问,就怕你不问。不怕你多问,就怕你没搞明白不乱“喷”,这就更不提倡了。
摄影:
8、新手喧闹,高手安静
摩托:
关于这一点还真不好下一个一刀切的论断,新手往往意味着年轻,年轻就应该有活力,要想一个以80、90后为主的公司安静得如一个全是60、70后为主的公司还真不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喧闹”这个词儿往往和“不稳重”、“草率”等词儿挂上钩,“安静”这个词儿又往往与“稳重”、“成熟”、“老练”这些词儿挂上钩,唉,令人纠结呀。
让我们共同追求“既热闹、又沉稳;既有活力、又不失冷静和理智;既有百花争鸣、又尽显尊重和包容”的人生状态和摩托车生态圈吧。
摄影:
9、新手找借口,高手找方法。
摩托:
过弯摔了,不好意思,是胎的抓地力不够。
直道加速,你比我快了几秒,不好意思,是你的排量和调校比我好。
珠峰大本营你上去了,我没上去,是你的高反比我低。
买了三个月的趴赛,后悔了,是那个卖车的人“骗”了我,其实我想要的只是市区上下班代步和通勤,这才是我的准确需求,早知道买个小踏板了。
为了进藏,掏空老本买水鸟,结果……各种hold不住,各种摔,各种堵,为什么一起进藏的隔壁老炮儿王大哥恨不得骑个破JL70、AX100屁颠屁颠地也能自如地穿行于高原呢?
好了,停止无聊的借口,回归初心,回归理性,求诸内心吧。
摄影:
10、新手和别人比,高手和自己比。
摩托:
隔壁王三昨天入手本田190,不行,我也得换一辆,起码GW吧;
俱乐部李二娃居然可以以70码的速度压过镇里那个仙女妹妹开的店门口那个回头弯,引得仙女妹妹那个眼神......,改明儿个我试试80压压;
网红李二狗单人单骑20天穿越无人区,人气爆棚呀,名气呀,不行,我也得策划一个单人单骑罗布泊穿越。
Stop,暂停,easy,摩托车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代步、娱乐和自我享受的工具,不是攀比的工具。
正如摄影比的不是器材,而是器材后面那个东西—大脑。好多朋友经常问我:“摩生人,为什么你用手机拍的照片比我的无敌兔拍出来的照片感觉还要好一些?”
不好意思,这个,我真心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回答你。我只是知道前天我的摄影技术很狗屎,昨天一通练、各种练、晴天练、雨天练、人少练、人多练……各种练,今天才感略有进步。
我这个人比较懒,想起写一点是一点,也没个定数,说得好不好其实也不是太在意,更多的是自己开心,今天先写十条吧,当娱乐,后面还有几十条,看哪天情绪来了再写吧。
纸面上感觉写的是摩托车与摄影,当然主题和重点还是在摩托车,但一条条列下来,怎么看、怎么写、怎么觉得稍不注意又写成了人生鸡汤。
“殊途同归”、“情发自然”、“理归同一”,如果真的让你觉得思绪飞到了鸡汤上,自己拉回来,想想摩托车吧。
来源:网络转载
页:
[1]